开局救皇帝第115章 军校116
因此,唯一的障碍便是朱由校的态度。</p>
赵鹤天彻底放弃了之前避世的想法,曾以为远离朝堂便能安享晚年,但现在看来,即便不常往返于新征之间,也未必能掌握局面。</p>
既然如此,不如深入其中,全面渗透。</p>
如果说他心中一直埋藏着一颗种子,那么昨天田尔耕的那番话,无疑为这颗种子浇上了水,使其开始生根发芽。</p>
赵鹤天叹了口气,对于未来的道路,他暂时失去了方向。而此时的朱由校继续说道:“赵爱卿,你的父亲在西南立功了,此次更是封侯,你也应当准备回京了。”</p>
朱由校突然注视着赵鹤天,缓缓开口:“之前你所提的事项,朕已命锦衣卫秘密前往草原调查。”</p>
“那林丹汗果然在整顿军马,打算南下,你的猜测无误,他们真的会来。”</p>
赵鹤天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既然如此,我即刻命令东南海军先行北上。”</p>
“单靠四卫营及我手下的千户所,恐怕力不从心。”</p>
朱由校点头同意:“你计划挑选哪些人加入?”</p>
他沉思片刻后说:“林丹汗每次动员的军队大约三万,经过俘虏整编后,我们的海军兵力已接近四万五千人。留一万人防守,应对那郑芝龙绰绰有余。”</p>
“调遣三万人如何?”</p>
朱由校再次点头:“三万人应该足够了,加上你的五千人,以及你的谋略和战术布局,这场战役胜算颇高。”</p>
“若不能胜……”朱由校没有继续说下去,如果这场战役失败,后果不堪设想。</p>
恐怕这个后果连他也是很难承受的吧,那么就代表着他们之前所进行的一切事情都已经结束了。</p>
他不再拥有所有职务军队的庇护,只能依赖大明那些不堪一击的兵力,依靠五军都督府的微薄之力,以及北方边陲的残兵败将。</p>
相信那些岌岌可危的边境,辽东的局势必将再度掀起波澜。</p>
提及此事,朱由校凝视着赵鹤天,沉声道:“赵鹤天,此战必须获胜,无论如何都要赢。你需要何物,朕必倾尽全力以供。”</p>
“需金则予金,需将领则予将领。”</p>
“但此战,非胜不可。”</p>
朱由校心中对于战败的后果愈发明了,而局势似乎即将发生戏剧性的逆转。</p>
不出十日,林丹汗率领的大军果然挥师南下。</p>
他们如猛虎下山般瞬间撕裂了喜峰口的防御。</p>
喜峰口,这个众所周知的关隘,已不再寄予过多的期望。</p>
年复一年,它总是陷落于敌手,以至于人们对此地已无太多眷恋。</p>
即便是守卫喜峰口的将领,也不过是被大臣随意弹劾一番,此事便草草收场。</p>
然而,此消息在朝廷中却引发了巨大的震动。</p>
似乎这一次林丹汗的胜利显得格外重大,许多官员纷纷上奏朱由校,称此事非同小可,必须严加防范。</p>
在众人看来,大明虽强,但军队主力皆在边防,而边防之军又不能轻举妄动。</p>
一旦三面开战,犹如伸出拳头的同时,身躯空虚,毫无防守之力,只能沿袭旧有的方略。</p>
黄立极站出来对朱由校说:“陛下,在朝中万万不能调动边境的军队。”</p>
“实际上,林丹汗的军队也不过尔尔,看似雄壮,实则仅有三万骑兵,且未携带攻城器械。”</p>
“因此,我预计他今年的行径将与往年无异,企图掠夺一番后便撤回北方过冬。”</p>
“故此,我们应将重点放在紧急的防疫与耕种上,相信不出一月,敌军自会退去,届时再好好补偿百姓即可。”</p>
“待到将来四境的蛮夷与叛军彻底平定,我们再兴师北上,一举解决林丹汗的威胁。”</p>
这番话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寂静,包括朱由校在内,心中都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憋闷。</p>
若无赵鹤天这两年的布置,那些蛮夷与叛军不知何时才能平定。</p>
进攻林丹汗虽是遥不可及之事,但黄立极提出的策略也不得不承认是一条务实的政策与正常的方略。</p>
朱由校点了点头,道:“京城固然要守。”</p>
他又看向黄立极,问道:“爱卿还有其他建议吗?”</p>
黄立极闻言心中一紧,果见施凤来站了出来,向朱由校拱手道:“陛下,臣有一言。”</p>
朱由校看向施凤来,道:“你有何建议,尽管直言。”</p>
施凤来说道:“陛下,如今大明遭受林丹汗的进攻已非首次。”</p>
“他屡屡挑衅,而我大明每次都只能被动应对,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生活困苦。”</p>
“还有许多丁口被掳走,财物遭劫掠,甚至惨遭杀戮。”</p>
“建奴恶行累累,若我们不予以反击,百姓的生活将更加艰难,这对朝廷的威望也是极大的打击。”</p>
其他人听后也纷纷附和:“正是如此。”</p>
黄立极有些不悦地说:“我们应着眼长远,而非只顾眼前。目前,我们只能这样应对。””</p>
施凤来轻哼一声,语带讽刺:“若非长远之计,又岂能争朝夕之短长?”</p>
“林丹汗乃是蛮荒之人,今年劫掠得手后,明年定会重演,后年亦然。”</p>
“汝所言千秋万代,恐怕代代皆受其害,岁岁见衰。”</p>
“百姓年年遭灾,流离失所者日众,朝廷之负担日益沉重,终将拖垮我大明基业。”</p>
赵鹤天立于朝堂之中,对这两位争辩者均感叹息。</p>
他们虽各执一词,却也不无道理。</p>
简而言之,黄立极实则认为我军力不足以应对。</p>
此乃不争之事实,军队有限,国库匮乏,朱由校往年亦是无奈接受此策。</p>
此时,两人再度交锋,朱由校不耐其烦:“既然左右为难,汝有何高见以解此困局?”</p>
“若欲与敌抗衡,何处寻兵?”</p>
“谁又能担保此战必胜?”</p>
“岂能将所有边军召回,置边疆于不顾?若有他处叛军乘虚而入,壮大势力,届时又当如何应对?”</p>
黄立极心中暗喜,此乃转机之时。</p>
施凤来挺身而出,言之凿凿:“岂可言我大明无强军耶?我大明自有雄师可依。” 众人窃窃私语,对此人之言困惑不解。</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