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救皇帝第114章 收小弟115
考虑到当前的大明体制,皇帝亲自担任少年军校的校长是不可能的,否则朝廷上的种种弹劾足以让人头疼不已。</p>
因此,这个任务落在赵鹤天身上并非偶然,其他人来执行这项任务,恐怕也难以让人放心。</p>
随着国库收入的增加,每年通过海外贸易就能获得两亿两千万银子,救助孤儿并将他们培养成少年军官,并不是什么难事。</p>
赵鹤天望向朱由校,询问道:“陛下,我们这次招募多少人呢?”</p>
朱由校想了想,提议道:“不如先招募两百人试试。”</p>
赵鹤天轻轻摇头,解释道:“未来我们的军力必将壮大,至少需要十万以上的士兵。”</p>
“没有十万甚至二十万的军队,我们不敢轻易采取行动。这样看来,两百人不过是杯水车薪。”</p>
“正如你所说,我们的目标是救助那些孤儿。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一次性招募一千人,并且每年都保持这个数目。”</p>
朱由校微笑着开口,声音中流露出一丝轻松与自信:“关于这件事,你无需担忧。资金将从海上贸易的收益中直接拨付。”</p>
赵鹤天微微颔首,既然朱由校已如此决定,他自然不会有任何异议。</p>
朱由校继续说道:“每年招募一千名学生,免费教育,此事就交由你来负责,由你全权管理。”</p>
“在少年军校设立此部门,必须谨慎行事,以免在朝廷中引起不必要的争议。”</p>
“我们只需要确保事情的实际效果,至于挂牌与否,并不重要。”</p>
“你可以暗中进行,关于课程的设置和教授的内容,由你自行决定,只需最终向朕汇报即可。”</p>
赵鹤天恭敬地行了一礼,回应道:“臣遵旨。”</p>
朱由校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看到你承担起这份重任,朕心稍安。如今可靠之人不多,朕对你寄予厚望。”</p>
赵鹤天再次行礼,语气坚定:“陛下,臣乃陛下之臣子,纵使更多驱使之处,亦无妨。”</p>
朱由校听后心情大好,笑道:“甚好,朕欣赏你这样的臣子。来,先用膳吧。”</p>
赵鹤天边吃边观察着面前的朱由校,发现他的黑眼圈比往日更加明显。</p>
实际上,赵鹤天早已察觉到这一变化。最初,他以为是朱由校因东南战事而忧心忡忡,导致睡眠不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注意到朱由校不仅眼圈加深,步履也显得虚浮,显然是过度沉溺于酒色所致。</p>
赵鹤天心中暗自叹息。记得朱由校曾因压力巨大而生活自律,如今国事稍定,竟开始放纵自己,损害了健康。</p>
考虑再三,赵鹤天还是忍不住劝道:“陛下,还请多加保重龙体。”</p>
朱由校看向赵鹤天,脸上掠过一丝尴尬,应道:“爱卿放心,朕自有分寸。”</p>
赵鹤天轻叹一声,感受到朱由校话语中的不悦,便不再多言。</p>
毕竟,他并非那种沽名求誉之辈,不愿过分逼迫朱由校。但他内心的忧虑却因此更甚。</p>
次日,朱由校在朝会上突然提出了小冰川期的可能性。</p>
并且,他将这一发现的功劳归于己身,仿佛与赵鹤天无关,也没有提及这一观点最初是由赵鹤天提出的。</p>
赵鹤天对此并无不满,毕竟以朱由校的名义提出,比起由他提出要顺利得多。</p>
如果这是赵鹤天的发现,恐怕会引起许多文官的反对与质疑。</p>
显然,此事朱由校早已被风声透露给朝中重臣,他们若想取悦朱由校,也只得归家深思熟虑,翻阅典籍以明了朱由校所提之事实为正经要务。</p>
诸多大臣闻此讯息,面露难色。</p>
朱由校遂提议使用原定的赈灾粮款项,转而购置番薯作为救济之用。</p>
先前小冰川期的影响,导致当下灾害频发,国库确实无力再拨更多银两购买粮食。</p>
大臣们转念一想,改用番薯亦非坏事,至少能购得更多数量,从而养活更广泛的百姓群体。</p>
然而,赵鹤天深知大明官员的品性,他们几乎无底线可言。</p>
尽管如此,赵鹤天提出的策略并非无益,它确有可能为民众带来福祉。</p>
赵鹤天此刻提出此策,根本目的在于推广番薯种植。</p>
这一目标定能实现,一旦番薯广泛种植,粮食产量必将大增。</p>
大明官员或许品行不端,但清朝官员又何尝不是?</p>
然而,清朝之所以能养活更多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粮食产量的提升。</p>
无论官员如何操弄,只要粮食产量提高,价格自然下降,最终惠及的百姓也就更多。</p>
赵鹤天不过是加速了这一进程,从而确保能有更多的百姓得以生存。</p>
随后,赵鹤天的功绩被公布,他此次仍未能封为国公,这也在他的预料之中。</p>
他并无异议,毕竟年纪尚轻,此刻封为国公,日后平定叛军,又将何以赏之?</p>
不少文官上书皇帝,建议不宜过早封赵鹤天为国公。</p>
朱由校起初表现得颇为愤怒,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意见。</p>
然而,赵鹤天对朱由校甚为了解,恐怕朱由校本身也并不急于封他为公爵。</p>
原因仍是那长远之计,今日封赏过厚,来日便无以复加。</p>
尽管如此,赵鹤天并非全无收获,朱由校赐予他“右都督”的称号。</p>
赵鹤天表现自然是感激涕零。同时,朱由校还赐予赵鹤天之父侯爵之位。</p>
众勋贵对此也流露出羡慕之情,朱由校给出的理由是赵鹤天的父亲在西南有功。</p>
然而,西南之功岂能与侯爵之位相匹配?主要还是赵鹤天立下的功劳。</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