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救皇帝第110章 小冰川期解决办法111
赵鹤天一边品尝着碗中的佳肴,一边含糊其词地说道:“小冰川期亦是自然之常。”</p>
朱由校略显困惑地询问:“‘小冰川期’是何意?似乎这个时代的人们对此并无所知。”</p>
他沉思片刻后答道:“陛下不妨派遣人手调查一番,便会发现历史上每隔数百乃至上千年,总会经历一段为期两三百年甚至三四百年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包括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与冬季的严寒加剧,这便是所谓的小冰川期。”</p>
“实际上,大明与我正处在这样的时期之中。陛下不妨命人查证,看是否自大明建国至今,气候是否逐年变得更加寒冷。”</p>
朱由校一听此言,挥手示意王体乾凑近前来,低声表示此事需深究。</p>
朱由校审视着王体乾问道:“刚才赵爱卿所言,你可曾听清?”</p>
王体乾恭敬回答:“听见了,奴婢这就去查明。”</p>
朱由校点了点头:“立即去查。”</p>
他的眉头轻轻皱起,沉声说道:“若事情真如所说,那可就难办了。”</p>
赵鹤天笑着安慰道:“陛下,这是历史的规律,不可避免。逼也是在查阅典籍时才发现此问题。”</p>
朱由校兴趣盎然地说:“你倒是好学不倦。”</p>
赵鹤天微笑回应:“既然要带兵打仗,又怎能忽视学问呢?我们之所以能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就,正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因此才能看得更远。”</p>
朱由校仔细思考这番话,感到颇为震撼。他注视着赵鹤天说:“爱卿每次发言总是充满深意,朕听了心中顿觉开阔。”</p>
赵鹤天微笑不语。</p>
不久后,餐毕,赵鹤天被留在皇宫中。</p>
毕竟,赵鹤天此刻归家也无亲人等候,他的父亲及两位堂兄皆已前往西南征战。</p>
朱由校对赵鹤天说:“听闻你父亲及兄长们在西南立下赫赫战功,多亏了你那些先进的火器。”</p>
赵鹤天恭敬地回应:“陛下过誉了,我堂兄们英勇善战才是关键。”</p>
朱由校领悟到赵鹤天的言外之意,赞许道:“你说得对,武器固然重要,但若无勇士使用,又怎会有功绩?”</p>
“正是如此,你这个堂兄确实应得重用。待他凯旋归来,朕将封他为指挥使,让他与你共同效力。”</p>
朱由校继续说道:“只要你们的力量日益壮大,便能彻底消灭敌人,朕的心也将得到安宁,大明亦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p>
赵鹤天低垂着头,眼中掠过一抹忧虑的微光。他的力量正在飞速膨胀,若他的军力继续壮大,那么周边的兵力无疑将显得捉襟见肘。</p>
赵鹤天的军队强大无匹,必将被派遣去与叛军交战。若能获胜,那自是好事;然而,一旦战胜,其实力将更加壮大。在变天之时,他与这些军队将何去何从?</p>
军队或许会选择留下,但届时他是否能够真正地安稳下来?大明的皇帝以凉薄著称,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的事实。</p>
只是此刻,赵鹤天尚未想好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当他抬起头时,眼中的犹豫已然消散,他说:“陛下,面对大明当前之局势,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急不得。”</p>
朱由校苦笑着回应:“朕亦不愿急躁,然而形势逼人,怎能不急?”</p>
“但现在朝中官员都上书希望你打击那些叛军,对你的评价极高。”</p>
“你对此事有何看法?”</p>
赵鹤天沉思片刻后说道:“臣遵循陛下的命令。”</p>
朱由校听此,心中更为满意,道:“只是你手下的军队南方人居多,本应派你去西南平叛。”</p>
“然而西南已有重兵,而西北之乱,一时难以平息。”</p>
“朕意欲派你的人马前往西北平定叛军,你可有把握?”</p>
赵鹤天坚定地点头:“对此,臣有信心,陛下放心,我及我部下的军队出手,此问题定能迎刃而解。”</p>
“何况那些最初投靠过来的士卒,原本是一些海盗,可借此战进行整合,实为一石二鸟之计。”</p>
朱由校闻言更是喜悦,然而赵鹤天接寸来之言却如泼冷水般让他清醒。</p>
“但臣以为,当前最难对付的并非仅是西北的叛军。西北叛军虽强,却也难以触及京城。”</p>
“臣所忧心者,乃是另一股力量。”</p>
朱由校很快明白了赵鹤天的意思,他注视着赵鹤天道:“你担心的是林丹汗吧?”</p>
赵鹤天点头:“正是,臣所忧虑的正是林丹汗。”</p>
朱由校皱眉:“那你的意思是,林丹汗今年会对大明发动进攻?”</p>
赵鹤天肯定地回答:“必将对大明发起攻势。”</p>
他记忆犹新,历史上,就是今年,林丹汗便率军南下,从喜峰口破关而入。</p>
因此,赵鹤天心中明了,见朱由校面露难色,便请求:“望陛下准许臣带兵前去与林丹汗一决高下。”</p>
朱由校对此提议感到惊讶:“你手下的军队真能与林丹汗抗衡吗?”</p>
赵鹤天微笑:“臣深信不疑。如今新式火枪装备日渐增多,与林丹汗一战并非难事。”</p>
“真正的挑战在于是否能彻底将他们歼灭。”</p>
林丹汗的察哈尔部战马,乃大明所缺。在西北平叛之战中,战马至关重要,其数量愈多,胜算亦增。朱由校对此深表赞同,然而内心却难掩犹豫之情。</p>
历次林丹汗进犯大明,大明皆束手无策,仅能守土防御。今若主动出击,与林丹汗交锋,朱由校恐赵鹤天之军受损,此军队于他而言,重若千钧。</p>
赵鹤天见朱由校面露迟疑,叹息道:“陛下,此事恐非你我二人所能决定。”他继续解释:“朝中官员常将臣推至风口浪尖,欲使臣担此重任。届时,满朝文武纷纷上书,陛下恐怕难以拒绝。”</p>
朱由校不解,询问其中缘由。赵鹤天答道:“陛下,去岁大明历经胜战,又曾挫败建奴。东南之地,亦获大捷,大明士气方兴未艾。若陛下畏惧与敌交战,恐显畏战之态,大明民心士气或将受挫,对大局极为不利。且陛下如此行事,恐遭文官非议,诸如手握重兵却不顾百姓生死等语。”</p>
朱由校叹道:“朕虽遭非议,但心如明镜。然军民士气若因此受挫,实为朝廷所不能接受。”</p>
赵鹤天亦叹,坦言无论朱由校如何考虑,事态恐将如他所料发展。 朱由校欲如往昔般静待时机,待敌军自退,但今非昔比,此计恐难再行。朱由校最终决定暂观其变,先查阅王体乾带回之典籍再作决断。</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