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救皇帝第109章 权力如刀定下亲事110
朱由校深知,他赋予赵鹤天的权力日益庞大。</p>
赵鹤天手中掌握的力量愈发强大,军队规模也不断壮大,不仅在京城内部拥有一席之地,更掌握了海军的指挥权。</p>
这种权力的集中,显然并非明智之举。</p>
理想的做法应当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然而,问题在于朱由校手下缺乏像赵鹤天这样既能筹措财政又能统帅军队的得力助手。更何况,将手中的权力分给他人,他也难以安心。即便他将赵鹤天手中的权力移交他人,又怎能保证接任者能够胜任呢?</p>
环顾整个朝廷,他未能发现任何人的能力能与赵鹤天相匹敌。因此,他与赵鹤天的友情虽深,但更重要的是,他手中实在没有其他可用之人。</p>
朱由校叹了口气,寄希望于赵鹤天不会辜负他的期望。</p>
这时,王体乾走了过来,对朱由校说道:“陛下,如今这些消息已传遍整个京城。”</p>
“众所周知,我们的朝廷再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百姓们欢欣鼓舞,官员们也个个喜形于色,宛如过年一般。”</p>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确实,朝廷已经很久没有打过如此大胜仗了。”</p>
“去年和今年的两场大战——松锦之战和赵鹤天的海战,如今都取得了胜利,这无疑将增强我们大明的威望。”</p>
“那些贼子见识到我大明的强大实力后,或许会更加安分守己,我们也才能将更多的心力投入到朝政之中。”</p>
王体乾的脸上却流露出几分忧虑。</p>
朱由校很快察觉到了他脸上的忧虑之色,便说:“朕看你这表情,似乎有什么心事?若有事便直说无妨,何必如此犹豫不决?”</p>
听到这话,王体乾开口道:“只是这情况似乎有些蹊跷。”</p>
“朝中大臣呈上的奏折过分夸赞赵提督的功绩。”</p>
“他们将赵提督比作霍去病再世,声称只要有他在,朝廷的边患定能一扫而空。”</p>
朱由校听到这些话后,不由得皱起了眉头。</p>
王体乾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对这些奏疏的内容心知肚明。他知道,赵鹤天与魏忠贤唯一的区别仅在于生理特征的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文官就会对赵鹤天另眼相看。</p>
按照常理,像赵鹤天这样的人,一旦被封官,朝中的大臣通常会争相上书,试图分摊其功劳,尽量不让他有升迁的机会。</p>
然而,如今众多臣子却在朱由校面前极力夸赞赵鹤天的功绩,这或许并非佳兆。</p>
这种情况只可能有两种解释:要么是赵鹤天的势力发展迅速,以至于整个朝廷的官员都已归于他的麾下;要么就是这些奏折背后有着更深的意图。</p>
但前者显然不可能,那么多官员不可能全部投靠赵鹤天。</p>
朱由校沉思良久,终于洞悉了那些文官的隐秘用心。他们虽对赵鹤天赞誉有加,实则心怀叵测,企图借此机会将他从朝中排挤出去。</p>
然而,朱由校转念一想,很快便明白了这些大臣的真实意图。他深知自己对这些事的了解程度,不亚于任何人。</p>
“那些人显然是想让赵鹤天离开朕的身边,希望他继续征战沙场。”朱由校沉吟道。</p>
“若他得胜归来,那自然是喜上眉梢;但若是败北,赵鹤天的下场恐怕不会太好,我们计划中的朝廷改革也将因此受阻。”王体乾听闻此言,不禁叹了口气,感慨道:“这一切真是难上加难。”</p>
“陛下近日难得欢心,而那些臣子却处处设障,实在是令人气愤。”朱由校摇了摇头,说道:“这些大臣果然居心叵测,想要离间朕与赵鹤天的关系。”</p>
“但他们所言也非全无道理,赵鹤天的才干确实非凡,他又研制出了不少新型武器。”朱由校继续说道,“若派他去征战,或许那些艰难险阻也并非不可逾越。”</p>
朱由校沉思片刻,又道:“只是一旦赵鹤天离开朝廷,率军四处征战,难免会有人趁机发难。那些大臣若是找到机会为难他,他在朝中的支持可就不似往昔那般坚固了。”</p>
朱由校沉默了片刻,最终说道:“此事朕还需深思熟虑,目前尚未决定该如何处理。”</p>
与此同时,朱纯臣和魏国公等人得知赵鹤天取得胜利的消息后,相约聚会庆祝。</p>
朱纯臣举杯道:“诸位,赵鹤天在东南大捷,郑芝龙已不足为虑。朝廷定能财源广进,如同流水般流入我们的口袋。”</p>
魏国公有些遗憾地说:“只是造船的速度还是太慢了。”</p>
“我前日去看,甲板才刚铺设好,要等到船造出来,起码还需两个月,我心里真是焦急。”</p>
朱纯臣安慰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p>
“现在郑芝龙已被击败,无人能与我们抗衡,我们赚的银子都是稳赚不赔。”</p>
他又说:“之前我还有所顾虑,担心赢不了郑芝龙,没想到赵鹤天真的将他击败了。”</p>
“我觉得船只还不够,决定再投入建造四艘船。”</p>
魏国公听后有些担忧:“这恐怕有些困难吧?你岂不是要卖掉一些田地才能筹集到这笔银子?”</p>
大家都知道朱纯臣的家底,如果再投入建造四艘船,总共需要花费二十多万两银子,即使是朱纯臣也会感到压力巨大。</p>
朱纯臣却信心满满地说:“两年就能回本,只要超过前两年,后面的收益就会源源不断。”</p>
“投入越多,赚得越多。有什么好怕的呢?”他的决心已经坚定,对未来充满了期待。</p>
其他人一想也是那么个道理,无论如何,赵鹤天跟朱由校一起做买卖的事情是瞒不住别人的,该挣的多少他们很清楚。</p>
照现在来看,这一艘船两三年就可以回本了,剩下的都是挣银子,这不挣白不挣。”</p>
朱纯臣凝视着魏国公,缓缓开口:“既然如此,我们亦应加入其中。”</p>
他继续道:“赵鹤天归来之际,不妨再遣人前去与他商讨,咱们可增造更多船只。”</p>
魏国公闻言,颔首表示赞同:“此事并无不妥。”</p>
他又提醒道:“但需谨记,如今朝中人事纷繁,诸多大臣纷纷上奏陛下。”</p>
“他们提议擢升赵鹤天的官职与爵位。”</p>
“我们不宜介入此事,这对赵鹤天并非有益。”</p>
朱纯臣听后,略显困惑:“这是何故?”</p>
“赵鹤天功勋显赫,我们又与他合伙经商,难道不应为他扬名吗?”</p>
魏国公叹息道:“那些文官岂会真正为赵鹤天着想?他们与赵鹤天素无交情。”</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