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逼我做神仙第562章 虚极状态(谢谢“闵王”的灵感胶囊)
随之意识从虚无之中脱离而出,回归身体。</p>
第一个在脑海里泛起的念头,就是紫阳真人教他的一句话——致虚极,守静笃。</p>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p>
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p>
论道大会上,紫阳真人和白玉蟾给张天解释得极为详细。</p>
奈何当时张天连小周天都没有打通,自然理解不了这种高层次的入静境界了。</p>
北极一行后,小周天已通,现在又窥到了大周天的门径。</p>
张天终于对这种玄乎的境界,有了自己的感悟。</p>
这种境界,是一种比大蒙草原上的入定更深层次的境界。</p>
一般来说,人修行时的入静分三个等级:身静、心静、意静。</p>
前两个境界普通人都能够体会到。</p>
身静可以简单理解为心平气和。</p>
常年身静之人,百病不生。</p>
而心静,在心理上又叫“心流状态”。</p>
例如对某种事物痴迷到一定状态,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即为心静状态。</p>
当初张天上太空进入九重天前的太空漂浮,以及在大蒙的入定,都属于“心静”状态。</p>
但第三等级的“意静”,基本上未修炼的普通人很难进入。</p>
“意静” 状态下,唯有意识独存。</p>
</p>
意识之外,八面虚空,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不见一物,因此又称为“虚极”。</p>
如果自我意识能够在这种状态长期稳定,即“静笃”,说明自身境界已经稳定。</p>
否则的话,依然需要不停修行,以期能够随时进入这种状态。</p>
不过,“致虚极,守静笃”只是讲述人修行的一种境界,而不是修行的目的。</p>
修行的目的在《道德经》中也有描述,就在这两句话的后面。</p>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p>
意思为:维持住这种“虚极”的意静状态,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p>
众所周知,越是心静之人,学习能力就越强。</p>
在这种极致的意静状态下,能够领悟的世间真理,自然要比其他人更深刻。</p>
随着灵光亮起,张天脑海中开始杂念泛起。</p>
张天微微一叹。</p>
可惜了,这种“虚极”的状态维持时间太短,来不及感悟任何东西。</p>
当初在大蒙草原,自己入定之后,悟出了“四大基本力”修炼体系。</p>
如果自己能够长时间处于“虚极”状态,说不定能够进一步完善“四大基本力”的理论。</p>
毕竟现在的“四大基本力”修炼体系,只有磁力修炼是由于自己特殊体质,已经经过了验证。</p>
其他的三大基本力,还处于理论假说阶段。</p>
怪不得老子说的是“守”静笃。</p>
想维持住“虚极”状态实在是太难了。</p>
只要稍稍有一点点杂念,就会从这种完美状态中退出来。</p>
进入之后,想要保持住,就需要严防死守,不让杂念进入自己的脑海。</p>
但这又涉及到修行的一个悖论:你越不想什么东西,往往什么东西就越挥之不去。</p>
正如后世那个很着名的故事——别想那只大象。</p>
只有打破这个悖论,能够自由控制杂念,那才算是得道高人。</p>
不过,张天目前的境界肯定是远远未到。</p>
好在张天有足够的耐心,虽然有些遗憾,却不影响心态。</p>
今天借助闪电的威力,能够短暂体悟到“虚极”状态,已经算是找到了下一个境界的大门了。</p>
张天睁开眼,发现周围已经聚集了密密麻麻的人群。</p>
他们都是随着乌云缩小而前来朝圣的教徒。</p>
看到在万道闪电下修行的张天醒来,所有人不敢发出一丁点声音。</p>
此时的张天,既有天地异象的加持,又刚从“虚极”状态中退出来。</p>
整个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空灵意味。</p>
若是放在后世,进入娱乐圈,说不定会得个“神仙哥哥”的称号。</p>
张天目光朝这些教徒望去,微微点头示意,算是打招呼。</p>
目光所过之处,人群跪伏在地,向张天祈祷。</p>
张天不多作回应,径直走入大殿,问道:“刚才那两个病人怎么样了?”</p>
喜欢请不要逼我做神仙请大家收藏:()请不要逼我做神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