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杏榜(1/1)

作者:左右颠倒

科举,寒门读书郎第178章 杏榜

从龙门出来,李承平仿佛一个即将溺毙的人。 大口大口的呼吸着新鲜空气。 杨鹏飞终究没坚持到最后,山崩了,人也崩了。 杨鹏飞人是舒服了,李承平人也是麻了。 知道最后一个时辰,李承平怎么过来的吗! “久安。” 杨鹏飞的歉意就差写在脸上。 丑得骂爹,李承平心里瞬间闪过这么一句话。 见人越走越近,李承平只求,快停吧!你真是我爹! “没事,人之常情,临大也是人嘛!” 李承平不在意的摆手,可距离却是越拉越远。 话音一落,两人就利索的分道扬镳。 杨鹏飞是想赶紧把衣服脱下洗个澡,毕竟,一大堆人捂鼻异样的神情是藏不住的。 想起李承平贡院内鼓励的手势,以及刚刚一点都不嫌弃的模样。 杨鹏飞感动的夹紧裤腿,嘴上念叨,“李兄人真好,一看就是值得深交。” 可别,内心难受的紧,李承平感觉自己受到了无限冲击。 现在是村里的猪吃啥,他在贡院里面吃的就是啥。 古代的猪没人吃是有原因的,猪吃的东西,人也是吃的。 与后世不同,人们养猪还喂什么剩饭剩菜,古代是真没吃的。 像什么树叶、野果子、树根等等,一旦碰到灾年,人都不够吃,怎么可能给猪吃。 所以古代茅厕最底下基本上会有一个陷坑,猪就养在那里面,可想而知,猪吃的是啥。 不怪古代人爱吃羊肉,谁让羊肉吃起来不膈应。 李家以前是不养猪的,在李承平的强烈要求下养了几头,不过肯定和村里其他人不一样,他家是有多余的吃食喂养的。 不过,这个时候的猪不好吃,因为猪的品种不一样。 华夏的土猪是黑色的,白皮猪是近代从英国引进中国,大规模养殖更是得等到建国后。 来不及想其他,李承平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回去睡一觉。 怎么这种糟心事也会发生在自己头上。 与改高数卷子不同,标准答案之下,数学只要不对,直接画叉就是,但策论却大不一样。 主观性太强,每个考官的态度都不相同。 凭喜好觉得成绩是很正常的,会错意,偏离题意的考生终归是少数。 更多是好文章是需要考官理性分析的。 认可的点点头,汪阁老很是满意,就应如此,只有这样才不会误导他的决断。 两位考官甚至数位考官交叉阅卷很有必要。 是屎,他也要尝尝咸淡。 若是这房的考官敢给他喂屎,他绝逼不会放过那俩人。 通篇看下来,汪阁老有些愣神。 君道、臣道都在文章中体现,让人直呼大胆。 臣不论君,别人的文章都是往天下百姓上引,李承平偏偏不这样。 他就是要阐述周公在朝堂干的那点事。 新颖,胆大,这是汪阁老的没有任何指摘皇帝的言论,全程围绕周公对成王的态度来展开,余下才是夹带的私货。 反正汪阁老是看爽了,以后呈送给陛下的青词也这么写。 出彩有新意,还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李承平的文风严谨、深刻、简练、富有思辨气息,单拎出来都没问题,但杂糅到一块就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 汪阁老看过几遍后,不禁为之惊叹。 桌案上堆放了不下于一百份的朱卷,但汪阁老却陷入了李承平的文章之中无法自拔。 他篇文章让他非常着迷,以至于他对其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批阅,反复品味其中的精妙。 剩下两场的考试其实已经不重要,汪阁老不太在意,其他考官也没有异议。 后面的考试对于考生来说,不过是个添头,只是验证好坏的筛选器。 倒不是他们想要这样,问题在于阅卷时间太过紧迫,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细看剩下两场的答卷。 因此,汪阁老只能根据第一场的成绩来决出结果。 第一场朱卷呈送上来,往往就已经代表着会试成绩的正式出炉。 第三场刚刚开始时,杏榜怕是就已经填了一半。 生死既定的时刻,发生在李承平出贡院的那一瞬。 经历会试九天磨砺的小镇做题家,正躺在会馆二楼的床上呼呼大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