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连万朝,老祖宗边吃瓜边吐槽第140章 一生都在为丈夫考虑的长孙皇后
太子的计谋失败了,皇帝的猜忌心也越来越重,秦王与太子的斗争也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 面对太子一个又一个的谋杀计划,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反抗。 这也就是前边玄武门之变的原因! 长孙氏知道这是一场生死之战,于是她从李世民的身后走向众人的面前,那目光像母亲又像妻子,既温柔又坚定的抚慰着。 将士们的心从容的鼓舞士气,而众将士也无不为秦王妃长孙氏的勇气所折服。 毫无悬念,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完胜而告终,可谓是一战定乾坤。 所以说,长孙皇后不仅仅是一位母仪天下的后宫主母,更是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安邦的女中豪杰。 三天后的6月7日,李世民被立为太子,长孙氏随之成为太子妃。 8月8日,李世民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 就在他登基13天后,就封长孙氏为皇后。荣华富贵堆在长孙皇后面前,若是其他女子,恐怕就开始过起穷奢极欲的生活。 但是她不一样。 一次,皇太子李承乾的乳母对长孙皇后说,东宫器物用具比较少,请皇后奏请皇上再增加一些。 她摇头拒绝,劝道: “身为太子,应该多关注自己的德性,少关注身外之物,太子和宫人们自感羞愧。 自此,宫中响应长孙皇后的呼吁,盛行节俭之风。 即使成为了皇后,她也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她常看古籍图传,梳妆打扮时也手不释卷。 她还精通文史,富有远见。 他的哥哥长孙无忌为唐太宗立有大功,位列凌烟阁功臣的神童徐慧。 管理这样的后宫,光有贤良淑德,没有手腕和智慧是行不通的。 而长孙皇后硬是把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解除了李世民的后顾之忧。 可以说,长孙皇后除了贤良淑德,她的智慧、她的能力都非同一般! 这是一位近于完美的女人,她的才能、胆识、智慧、贤良时刻温润着大唐天子李世民,而她的忠贞刚烈更是让李世民没齿难忘。 公元633年,李世民染上了气疾,一直好不了! 长孙皇后于是决定给观众们喂一波狗粮,她亲自陪在李世民身边,悉心照料,还在自己的袖子里啊,偷偷的藏了一包毒药。 私下里还对自己的侍女说,如果皇上好不了,我也绝不独活! 在长孙皇后的照料下呀,李世民的病还真就慢慢好了,也许是因为这段时间实在太过操劳了,长孙皇后却自此一病不起。 看长孙皇后身体越来越差,太子上奏想大赦天下,再找点人来给母亲长孙皇后祈福免灾。 长孙皇后说了,生死有命,不是人类能改变的,我一生行善,这都没用的话,祈福还能有什么用呢? 赦令是国家大事儿,别瞎给皇上添乱了。 大臣们听说了这件事儿啊,都上奏请求为皇后大赦天下,消灾祈福。 李世民说,我坚决同意,坚决大赦,坚决祈福,而长孙皇后坚决不。 长孙皇后虽然身体病倒了,心可没少操在她的弥留之际! 她听说李世民和大臣房玄龄闹意见,让房玄龄停了职,赶紧把李世民喊来说,我有三件事儿要和您商量啊! 天幕画面一转,长孙皇后虚弱的躺在床上! 李世民看着昔日的白月光,心中也悲痛万分! 接着长孙皇后开口说道: “陛下房玄龄跟随您最久,提过不少奇谋妙计,不犯大错,希望您能重用他。” 李世民连忙回道 “朕也只是想吓吓他而已,观音婢,你放心朕会做好的!” 而这也间接成就了房玄龄贞观贤相的佳话。 长孙皇后接着说道: “臣妾的娘家人啊,都是受到您的恩德才有了今天的,其实德行不够,千万别再委以重任了,不然啊,容易有灾祸。” 李世民也连连点头! “臣妾活着的时候啊,对当时之事啊,没什么大贡献!” “死了以后,千万别铺张,借山为垅,不要起坟,不用棺椁,器具全用瓦木之物,省点钱。” 说完这三条啊,长孙皇后还不忘再三叮嘱李世民说,您一定要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言、屏谗慝、省作役、止游畋。 也许在她心里,虽然此时的李世民已经贵为天子,但仍是那个让她放心不下的热血大男孩吧。 交代完正事以后! 长孙皇后从袖口中掏出一瓶毒药,她握着毒药说道: “这是陛下您生病那段时间我自己准备的,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了,您要是好不了,我必追随你而去。” 这恐怕是史上说的最有毒的情话了吧。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年仅36岁。 临死都在为丈夫考虑的女人,她值得李世民铭记她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