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第五百一十一章 皇家理工学院
王崇古坚定的认为皇帝创办皇家理工学院不会引发什么恶劣的后果,这些个平日里狷狂的士大夫,只会叫嚣两句就会偃旗息鼓,而事实证明,王崇古想多了。
当章下六部、都察院、六科廊共议的时候,陛下的敕书甚至没有引起什么反对的声浪。
六部对这件事没有人反对,因为大明人才短缺的问题深切的影响到了六部的每一部。
工部首当其冲,这就是官厂团造、规模化生产引发的人才短缺,只有培养人才,大明的产业才能蓬勃发展;
户部自然是为了更多的商品,更多的货币;
刑部自然是乐得大明产业蓬勃发展,发展的越迅速,安置的穷民苦力,也就是流氓越多,才不会有那么多的大案要案要头疼;
兵部需要从工兵团营中遴选京营锐卒,同样也要安置退役锐卒和客兵;吏部希望打破士大夫对官选官阶级的垄断,进而让官场这潭死水,再次焕发生机;
本来最应该反对此时的礼部,有万士和这个身段柔软的人在,又折腾不起来什么。
而且礼部部议对这件事,也是赞成的看法。
被贱儒裹挟的礼法,不是礼法,礼是文明,礼是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下之事无事不变,礼法若是真的按照大明士大夫们法三代之上那般,那大明也走不到两百年了。
六科廊的给事中忙着考成法,而都察院的御史们,忙着挑水,似乎无瑕顾忌此事,或者借着挑水的争论,躲避可能存在的危险。
刘汉儒已经被南镇抚司缇帅骆秉良抓拿归案,十数名参与其中的官吏,已经送京徐行提问。
在皇帝阅视水师之后,大明水师将从天津卫出发,前往长崎、琉球,将两个总督府无法清剿的海寇一并清剿。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
王夭灼坐到了朱翊钧面前,气鼓鼓的说道:“敷衍,今天回宫了,定要去看看。”
王夭灼看着皇帝刚毅的脸庞,叹了口气合上了一百零八键的琴盖,开口说道:“还不是夫君醉心于国事,这刘妃和李妃马上就要生了,夫君也不去看一眼,多少让二位有些哀怨,昨日到了我的宫里,哭诉了一番。”
除了奏疏之外,申时行、陈璘、张诚等人各写了一本密疏入朝,内容是关于宁德三都澳海湾私市的幕后指使。
“娘子这曲,略显哀怨。”朱翊钧笑着说道。
王夭灼一步三回头带着担心离开了文华殿偏殿,朱翊钧手里有四本奏疏。
“好,娘子提醒咱,咱今天还有事要办。”朱翊钧再次点头。
参与其中的势要豪右已经查明,从浙江到福建,一共有数家,以仁和夏氏为首,参与其中的地方官员也已经查明,布政使舒应龙没有问题,反倒是按察使刘汉儒的问题非常严重。
八月的最后一天,朱翊钧在廷议之后,没有回通和宫,而是来到了文华殿偏殿。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朝中的大员,到底是谁在庇佑刘汉儒了。
国子监的禀生们,要为自己生计考虑,明知不可为,还要抱着脱不下的长衫,抱着之乎者也,只能穷困潦倒一生,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这些个老禀生们,就想寻找条新的路,成为舟师、地师、银师、医师等等专业性人才,未尝不是出路。
三都澳海湾,一共有七个私市,规模和当初的双屿私市不相上下,若是没有大明官员放纵,势要豪右支持,无论如何都无法形成如此庞大的规模。
“好说好说。”朱翊钧嘴上答应着,心里盘算着事儿。
刘汉儒一方面架空舒应龙,一方面又积极配合朝廷清丈和普查丁口,庞尚鹏认为刘汉儒是个循吏,故此委以重任,直到私市之事爆发,庞尚鹏才开始调查。
让朱翊钧没想到的是,有不少国子监的禀生,也在打听,皇家理工学院的招生要求。
以前陛下年纪小,皇威不振,但凡是点小事,都要做尽做绝,德凉幼冲,就是如此。
王夭灼在窗台前抚琴,大红色是一种很难驾驭的颜色,但放在王夭灼身上,却浑然天成,一袭大红色的大氅,铺在了琴架之前,如同流水一样的琴声在偏殿里回响。
“知道了,娘子安心,朕有分寸。”朱翊钧露出了一个让人放心的笑容。
“嗯。”朱翊钧点头说道:“咱有点担心是朝中的大臣,尤其是辅臣参与其中。”
“吃穿用度虽然不缺,但这临产了,夫君还是过去看看的好。”王夭灼倒不是埋怨皇帝,陛下日理万机,英明神武,大明蒸蒸日上,唯独苦了这后宫的美人们。
王夭灼脸上的神情从无奈恢复了严肃,她轻声问道:“是福建私市的事儿吗?”
按察使刘汉儒事实上架空了舒应龙,而福建巡抚庞尚鹏的目光主要集中于清丈和普查丁口,失察之罪是跑不了的。
皇家理工学院的开设,比朱翊钧想象的要顺利的多,法的,再一再二不再三,陛下既然将他召到后堂来见,就是奔着私宥去的,这是圣眷,王崇古又不是那种是非不分的人,好赖话还是能听得懂的。
“王次辅这么一说,也确实合理。”朱翊钧笑了笑说道:“还真是。”
“臣告退。”王崇古端着手回到了前堂,脸上的笑容就没下去过,张居正那个铁石心肠的人,就从万历二年起,他王崇古做了多少事儿,他在张居正心里,还是个该死之人,但总归结果不算差,陛下愿意护着他了。
严嵩当年做事肆无忌惮,可没了圣眷,说倒,就稀里糊涂的倒了。
冯保从后堂走了出来,甩了甩拂尘,大声的说道:“奉陛下口谕,开始吧。”
“刘汉儒,嘉靖三十七年中举,嘉靖三十八年进士三甲五十九名,初任河南滑县知县、浚县知县,颇有政绩,自万历元年起领云中兵宪,整饬宣府大同兵备,佐贰宣大总督王崇古长城鼎建,历两年,鼎建大功告成,万历四年,因功升转浙江按察司使,万历七年,和舒应龙一同转任福建。”赵梦祐看着手中的案卷,这是刘汉儒的履历。
刘汉儒不是晋党,万历元年去大同,是为了监督王崇古堵长城的窟窿。
大明皇帝怀疑王崇古就是那个‘朝中某人’幕后指使,也不是没理由的,那时候王崇古还是个佞臣,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腐化同僚,那时候他们走在一起,也说得过去。
“正是。”刘汉儒没有带镣铐枷锁,也不用行跪礼,毕竟还有官身功名在身,他不卑不亢的回答道。
“福建三都澳湾私市,可是浙江仁和夏氏等富户所设?”赵梦祐翻着卷宗,书证物证人证俱在,南衙缇帅骆秉良办案十分仔细,没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刘汉儒眉头皱了下,还是开口说道:“是。”
“可是托庇于你?”赵梦祐再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