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认不认罪(1/1)

作者:公子许

天唐锦绣房俊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认不认罪

房俊呵呵一笑:“任他雨急风骤,我自岿然不动。” 李积摇摇头,与李道宗道:“少年戒之在色,中年戒之在怒,老年戒之在得,但我看这厮轻浮至极,什么都得戒。” 虽然房俊今时今日的地位几乎与他平起平坐,但毕竟是晚辈,公开场合不能以上下区分,私底下聊天却可以“倚老卖老”,当然这也在于房俊的性情疏朗、胸襟开阔,若是换了心胸狭隘之人,或许这样一句话便使得对方心中种下忌恨。 李道宗与房俊的关系更亲厚,江南船厂便是双方的利益纽带,时至今日江南船厂几乎垄断了大唐半数以上船舶制造,说一句日进斗金亦不为过,所以两人的关系极为紧密。 闻言笑了笑,边走边道:“我倒是为旁人担心多一些,这小子貌似忠厚、实则狡猾至极,当初那么多人骂他是个‘佞臣’,未必就失之公允。” 两人嘲笑调侃,房俊只是微笑摇头不语。 马周对房俊的性格极为了解,见此便知道他早有准备,便不再赘言…… 群臣自承天门鱼贯而入,直抵太极殿,在宫前汉白玉石阶之下站定,按照文武、品阶排序列队,待到高高的石阶顶上有宦官高声大叫“入殿”,这才拾阶而上,自敞开的殿门进入太极殿。 依次站定,群臣左顾右盼,见到灯烛如昼、金砖湛然,忍不住心生唏嘘,自李二陛下东征、太子监国,便不曾与此地召开朝会,及至其后长孙无忌率领关陇门阀兵变,太极殿遭受重创,再到晋王反叛……倏忽之间,再踏足此间居然两年已过,不仅御座上的皇帝由李二陛下换了李承乾,殿上排序亦是迥然有异,颇有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之感。 似乎李承乾也感受到这种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变化,毕竟是他作为皇帝程,然而您这位尚书却不见踪影,事后您恰巧行至潏水决堤之处,并不能掩饰您玩忽职守之罪责。” 房俊瞅了李义府一眼,不予理睬。 旁人望着李义府的眼神也颇多玩味,这人与房俊曾一度颇有渊源,能力也算是出色,本以为可以与裴行俭、薛仁贵等人一样受到房俊栽培提拔独当一面,孰料两人却暗生龌蹉、渐行渐远。 现在更是形同陌路、视如仇寇。 而今日李义府全然不顾往昔交情火力全开,看来是要踩着房俊成就他“诤臣”之名。事实上,固然如今关陇、山东、江南等门阀遭受重创,朝堂之上隶属于这些门阀的大臣纷纷凋零,但皇帝依旧远远达不到一手遮天、皇权无上之地步,将房俊弹劾下去虽然会惹得皇帝不满,但只要“诤臣”之名闯出去,便算是在这朝廷之上站稳脚跟。 果不其然,李义府今日火力奇猛,再接再砺,根本不予房俊喘息之机。 “新罗举国内附,其意义不仅在于新罗一地归于大唐版图之内,更给天下番邦蛮族做出示范,使其能够知晓内附之后不仅其地经由大唐统治愈发国富民安,其本人也受到大唐之尊重。然则越国公染指新罗善德女王,舆论纷纭世所共知,导致诸多有心内附之番邦心生顾忌,唯恐内附之后亦遭遇霸凌欺辱,诸多内附之协议纷纷取消,帝国不得不增派驻军,进而靡费粮秣、兵卒多有死伤……此项罪名,越国公认还是不认?” 大殿之上,一片哗然。 房俊与善德女王之间的风流韵事,在长安并不算是秘辛,之前大家或是羡慕、或是嫉妒,毕竟那可是一国之君,更美艳绝代、风华绝世,将其压服身下恣意鞭挞,那是男人何等之成就?但没人觉得这有什么负面影响。 然而此刻经由李义府这么一说,深思之下,果然影响恶劣,连一国之君都能够大唐的重臣恣意凌虐,那些番邦可汗万一担心内附之后自己的妻妾、女儿也遭遇同等待遇怎么办? 一下子便上升到国家影响…… 能够争取到代表御史台弹劾房俊的机会,李义府显然准备充分,打算就此一战成名、青云直上。 房俊摇摇头,淡然道:“是否凌虐、逼迫,你说了不算,谁说了也不算,不妨去问问善德女王。” 李义府锲而不舍:“汝在城南少陵原下房家湾兴建码头,拦河筑坝破坏水利,圈地自用掠夺民田,大量买入来自不明之人口充当劳工,为一己之私欲置帝国律法于不顾,越国公认不认?” 房家湾码头如今几乎成为长安附近最大的河运码头,来自河东、山东、江南等地的物资沿运河、黄河汇聚于长安,再由此地输送至关中各地,也将关中各地的物资集中于此,再分销天下,俨然整个关中的货物集散中心。 与此同时,所产生的利润自然极其巨大,不知多少人眼红心妒,现在听闻李义府将码头拿出来说事儿,纷纷打起精神。 而且御史台这回准备及其充分,一桩一桩罪状摆出来,是想要与房俊决一死战么? 但御史大夫刘祥道乃是陛下心腹,按道理不应该如此针对房俊,难不成是御史台已经脱离刘祥道的控制,被文官集团彻底掌控? 如果没有御史台坚定不移的站在陛下身边,那么即将开始的新政势必受到颇多挫折,当舆论不能操之于手,何谈大刀阔斧对天下利益进行彻彻底底的改革? 大臣们陡然发现,局势似乎有些不一样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