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朕有近卫师,五年必平辽第146章 暮春(一)
神武元年三月初一,天启下葬于德陵。 天启皇帝入土为安,天启朝也彻底成为了往事。 三月初五,天津大沽口,三艘海船正在扬帆远航。 为首的是一艘极为罕见的四千料大海船,船宽四丈,桅杆高达十八丈,船长十八丈,排水量相当于后世的千吨大船。 在现时代的西太平洋海面上,只有欧洲的大型盖伦船或者西班牙大帆船,能与其在吨位上一较高下。 这艘巨舰正是大明的“封舟”。 封舟就是大明为派往册封琉球国王的使臣专用船,属于外交船只,同时也是宣扬大明国威军威的船。 这艘封舟建造于万历三十四年,是当年供夏子阳出使琉球用的。不但规模巨大,船上还按照规制配备了弗朗机二十门、鸟铳一百门、碗口铳十门、袖铳六十门、藤牌两百面、长枪六十支、镖枪一千枝、铁甲一百付、盔一百顶、腰刀三百把。 船上还有士兵二百人,可谓战力强悍,在东亚海面上属于无人敢惹的存在。 另外船上还悬挂着代表大明皇帝的黄龙旗,海上大小船只远远望见便心生敬畏。 姜日广站在封舟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陆地,心中百感交集。 天启七年的夏天,他因为忤逆了魏忠贤被罢官。等到新皇登基后两个多月,又接到了回京的诏命。 他于去年年底到达京师,面见皇帝后,才知道这位新皇是想让他出使日本,与日本幕府协商采买铜料之事。 大明缺铜,民间私钱泛滥,铸钱大多劣质,百姓深受其苦,这些姜日广都知道。因此他觉得新皇此举倒也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事,便欣然同意担任正使出访日本。 只是皇帝却另外给自己配备了两个副使,让姜日广觉得此行或许不只是买铜料那么简单。 这两人,一个叫做卢广,出使身份是礼部主事兼副使,一个叫做沈志,出使的身份是户部郎中兼副使。 在文华殿君前召对的时候,姜日广,那么在“钦定逆案”名单中,指不定就会出现他的名字。 但是曹思诚知道神武皇帝对于逆案的态度,就是不扩大,能不扯进来的就不扯进来。 曹思诚自忖,就自己和魏忠贤之间那点儿寡淡的往来经历,自己应该会平安过关。 所以,正是因为这样,在逆案审理期间,自己千万不能离开京城,更不能辞职。 自己本就问题不大,又身居着左都御史的高位,大家多少会有所忌惮并卖些面子。一旦自己辞官离了京师,保不齐就有小人诬告自己,将自己硬扯进逆案中。到时候自己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曹思诚就一直这样苟在左都御史的位置上,直到去年年底,“钦定逆案”结束,自己果然平安落地。 过完新年,曹思诚就一直筹划着告老还乡的事儿。自己在官场上待了大半辈子,历经了太多波澜起伏,这官场实在是没什么让他好留恋的。现在他只想着回到河间府景州的故乡颐养天年。 结果刚过正月十五,京城里便又是抓嫖又是抓赌的,好几个都察院的御史也都被卷了进去。 做为都察院的老大,曹思诚自然要担负领导失职的责任,于是在二月初八的大朝会后,曹思诚麻溜地递交了辞呈。 虽说辞呈上写的是因为“年老体弱”才不堪重任的,但是官场上的人都懂,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最近都察院出事的人太多了,不写“掌管无方,引咎辞职”是因为不想给皇帝继续挽留的机会而已,这是铁了心想走。 郭可阳接到辞呈之后,还命王承恩带着礼物来到曹思诚家里看望,并挽留了一番。大家都是聪明人,都是再演一出“君臣和睦”的假戏而已,皇帝是不会立即批准的,他不想让人觉得自己苛待四朝元老。 演戏就要演足,曹思诚再请辞,皇帝又不准。 曹思诚隔了几天又第三次请辞,皇帝准了,并下旨令礼部对曹老大人厚加赏赐,又是加封号,又是赏财帛,最后皇帝还亲自赐宴,终于将曹思诚风风光光地送回老家去了。 于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位置便空了出来,史躬盛没隔几天便成了新任的左都御史。 周光夏则升为左佥都御史。 都察院现在可以说是已经完全被皇帝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