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泪系导演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泯灭内心的梦想与希望之火
影片围绕着港岛的关于服刑女囚犯生孩子,带孩子服刑,到哺乳期满之后,就必须把孩子送出监狱的规定进行。
贞慧所面对的恰恰是这样一种辛酸和无奈。影片一开始就是贞慧在监狱中生下想宇的镜头。作为母亲,她经历了在狱中生子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时刻,同时又必须接受18个月后与儿子分离的命运。
儿子生下之时,就是她与孩子分离倒计时时钟的敲响之日。而属于他们母子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半。可以设想,与爱子离别的钟声越来越近的时候,天底下的母亲会多么地寝食难安,又会多么地不顾一切。
因此,当惩教署长承诺她如果将合唱团搞成功的话就可以与儿子到监狱外享受一天的自由生活的时候,这个唱歌没有天赋、一唱就能把儿子唱哭、根本不知合唱团如何组织的母亲,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组织狱中合唱团的艰难而快乐的路。
就如同影片当中文玉对她说的:儿子就是她的唯一的精神支柱!
在儿子离开之前,和儿子离开之后,贞慧能坚持活下去的支柱一直都是儿子!
整部影片,其实一直都只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亲情!
这部影片,其实没有真正的主角,而是一部群戏的影片。
里面的每个角色,都很立体。
由美,是最年轻漂亮的一个,但是她的遭遇却也是最惨的!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听到有人疑惑,为什么由美会对母亲那么的抗拒?
但是在我看来,她是有理由怨恨母亲的。
在她刚刚因为反抗继父的暴行而措手杀人的时候,母亲发现之后的法经常争吵打骂,与此后亲密无间如同一家人并走出监狱大门参加全国女子合唱大赛的对比;
有贞慧起初一唱歌孩子就哭与此后能把哭闹的孩子唱到熟睡的对比;
有由美入狱时谁都不理与后来引吭高歌的对比;
有贞慧与由美在狱中曾经因为生孩子一事而发生过激烈的争执,与此后由美主动教贞慧唱歌的对比;
有方主任开始时对合唱团的不支持不理解与结束时对她们的演出微笑着给予掌声的对比;等等。
这些对比相互呼应,相互映衬,很好地完成了情节的铺垫,也让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记。
哀莫大于心死。然而这些女囚却在文玉的影响下抱持了“既然已经这样了,何不笑着活下去”的乐观理念并实现了人生的转变。贞慧在忙忙碌碌中没有悲哀,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文玉在走向死亡的时刻没有悲哀,因为她得到了亲人的谅解。
其他女囚们没有悲哀,同样也是因为她们让自己的亲人们看到了自己良好的表现。当合唱团的女囚们敞开心扉投入地演唱的时候,她们已经忘记了自己作为囚犯的特殊身份,将等待着自己的死亡或者漫长的刑期抛在了脑后。在那一刻,她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看什么样的合唱演出我们会掉泪?听怎样的合唱才能打动我们的心扉?电影《和声》把最高潮的部分放在了全港女子合唱大赛上。在经历了刻苦的训练、漫长的等待和因观众丢失珠宝而遭怀疑被搜身之后,光彩照人的女囚合唱团还是在最后时刻登上了舞台。在这些囚犯看到台下坐着的自己亲人的那一刹那,在这些囚犯的亲人看到台上站着的那些注定还要回到牢房甚至走向刑场却依然投入地演唱着、指挥着的亲人囚犯的时刻,有谁能忍得住奔涌而出的泪水?
在那一刻,我们不仅听到了台上传来的美妙和声,更感受到了台上台下由亲情组合成的美妙和声。它们已经脱离了艺术的窠臼,实现了人生境界真善美的大跨越。
感谢《和声》,它让我们明白母爱的伟大,明白亲情和友情的珍贵;它让我们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泯灭内心的梦想与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