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第1130章见面
……
……
这一天,因为杨洵所送来的这份名帖,赵府之中的幕僚们一个个皆是兴奋莫名,牛辅德、苏西卿、李伦等人纷纷表态想要与赵俊臣见面详谈此事。
对于幕僚们的这般表现,赵俊臣刚开始心中颇是有些疑惑。
要知道,就算是德庆皇帝前几次来访赵府的时候,赵俊臣的幕僚们也没有像是今日这般重视。
这是因为,赵俊臣对于这个时代的儒家学说、以及那些所谓的“大儒”,一直都是下意识的心存轻视,所以也完全不觉得一位大儒究竟有何重要。
作为一名穿越者,赵俊臣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见识,这自然是他的优势,但也让他在许多时候显得有些不接地气。
但很快,赵俊臣就反应了过来,也想明白了各位幕僚的兴奋原因。
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杨洵的大儒身份!
何为大儒?就是名满天下、誉满天下、桃李满天下!
所以,大儒们哪怕只是一介白身、无权无势,但他们态度立场也依然很有分量,天下间的读书人与百姓,也都愿意相信他们。
赵俊臣如今虽然已是庙堂之中仅次于周尚景的权臣,还趁着半年前那场“文祸”的机会向各地大儒刻意示好,但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位大儒与赵俊臣主动接触过!
而杨洵,却还是毁掉了脑子,而且也完全不了解后世的法学观念,只看到杨洵的论点之中含有依法办事、刑无等级、重视法律稳定这几点,就想当然的认为杨洵的观念乃是接近于法家,却不知古时法家与后世法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古时法家观念的核心,乃是统治者利用朝廷法令来加强自身集权,司法大权必须要集中于统治者的手中;而后世法学观念的核心,却是要求统治者剥离手里的司法大权,然后再利用司法手段来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可谓是天差地远!而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竟是连这一点都看不明白,当真是可笑至极!”
想到这里,赵俊臣则是不由陷入深思,继续想道:“但这样一来,我若是想要把杨洵收为己用,刚才与几位幕僚所制定的那些手段,无论是拜师送礼,还是投其所好,只怕是就皆不管用了,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让杨洵心生轻视。
看杨洵此人的生平与观念,应该是一位专注学问的理想主义学者,想要赢得这样一位人物的认可与支持,最佳手段就是……与他进行一场学术探讨,趁机向他展现自己的学问与观念!
而且在学术探讨之际,还不能完全迎合于他,必须是整体观念大致相同,但细微之处却有迥异,让他在这场探讨之后也觉得受益匪浅……然后才能得到他真正的尊重与认可!”
想到这里,赵俊臣眼中闪过了一丝笑意,隐隐间还有些许兴奋。
实际上,赵俊臣在前世的时候,自然是更为认同法学观念,认为应该用法律手段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对于法家观念也并不认可,认为法家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
但这一世,或许是因为赵俊臣本人已是顺利跻身于统治阶层的缘故,随着见闻与经验的愈发增涨,他对于‘法家’与‘法学’这两种理念,反而是不偏不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