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2章周尚景的真正计划(2/2)

作者:虫豸

摄政大明第1062章周尚景的真正计划

德庆皇帝深深打量了朱和坚一眼,再次问道:“周首辅提议由你接替太子、负责调查各地宗室的诸般罪责,你对此有何想法?”

朱和坚显然是心中早有对策,任何犹豫的直接说道:“只要能为父皇分忧,儿臣愿意做任何事情,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若是父皇您认为儿臣负责此事是一件为君分忧的好事,儿臣自然是责无旁贷;但若是父皇您认为儿臣接手此事有违祖训,儿臣自然是要主动避嫌、不敢逾越!”

听到朱和坚的这一番话,百官皆是心中暗赞,认为朱和坚的话术很是高超。

通过这一番话,朱和坚不仅是让自己避开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还顺便展现了自己的忠孝之心。

与此同时,朱和坚也把决定权交给了德庆皇帝,他认定了自己乃是德庆皇帝寄以厚望的未来储君,所以德庆皇帝绝不会让他身陷到宗室之事的泥潭之中!

听到朱和坚的这般表态,德庆皇帝表情欣慰的轻轻点头,显然是很满意朱和坚的回答。

“你倒是明白忠孝二字,也懂得体谅朕的难处,从来都不让朕为难!若是朝廷百官都像你这般懂事,何愁江山不稳?若是一个朝廷重臣完全不在乎皇恩天威,只懂得处处算计、与朕作对,又留他有何用?”说话间,德庆皇帝瞥了周尚景一眼,显然是意有所指。

顿了顿后,德庆皇帝的目光再次转向朱和坚,继续称赞道:“也难怪今天早朝上,百官们皆是对你交口称赞,他们的态度立场各有不同,彼此之间也是争论不休,但所有人都认为你品行高洁、立场公正、足以服众,各种赞誉之言不绝于耳呵呵,太子他当初朝野声誉最高的时候,只怕也及不上你!”

德庆皇帝的这一番话表面上似乎只是为了敲打周尚景,但朱和坚听到耳中之后却不由是心中一紧,立刻答道:“《道德经》有云,‘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又有云‘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些都是先圣老子的警世名言,正所谓‘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儿臣也是深以为然!故而儿臣一向是独善其身、与人无争,自然也就无敌了。”

朱和坚确实是学问极佳,立刻搬出了《道德经》的字句,以暗示自己从来都任何野心。

这一番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说百官们之所以是异口同声的称颂他,只是因为他与所有人都利益冲突罢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不争而善胜”;与此同时,因为朱和坚如今已经是准太子了,自然会有大量政治投机者主动拥护,这也就是所谓的“不召而自来”、“利而不害”。

简而言之,朱和坚就是想要暗示自己从来都刻意的邀名养望,也从来都瞒着德庆皇帝结党营私。

这一番话依然是很漂亮,德庆皇帝再次满意点头。

德庆皇帝特意传唤朱和坚问话,原本就只是为了试探朱和坚,看他究竟有隐藏野心,并不是真想要让朱和坚接手宗室的烂摊子,朱和坚如今的几次回答让德庆皇帝很是满意,此前的猜忌之心也就消散了许多,就打算中止这个话题,寻个理由否决掉周尚景的建议。

然而,还不等德庆皇帝表明态度,今天早朝上异常活跃的周尚景再次站了出来,沉声道:“陛下,七皇子殿下的忠孝之心、勇于担当、聪慧睿智,皆是百官楷模,让老臣深感敬佩!

但目前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百官与厂卫皆是不适合出面接手宗室之事,七皇子殿下已是唯一人选,而且他本人也毫无拒绝之意,迫切想要为陛下分忧,可谓是一拍即合。

还望陛下能够当机立断、雷厉风行,任命七皇子成为朝廷钦差、专查各地宗室之罪行!陛下明鉴,宗室犯案的事情必须要尽快处理妥当,否则只会影响愈发恶劣,绝不能再有拖延了!”

听到周尚景的再次发言,德庆皇帝与朱和坚皆是面色再变。

与此同时,赵俊臣站在周尚景的身后,看了一眼表情变幻不定的朱和坚,则是险些笑出声来。

朱和坚确实是话术高超,顺利糊弄了德庆皇帝,但他想要在周尚景的面前玩弄话术,就显然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了——这个老家伙不仅是当代文坛大家、党争经验丰富,而且他的思维敏捷也根本不像是一位就快要耄耋之的老人。

此时,朱和坚就吃了苦头,他的诸般说法明明只是明哲保身的取巧之言,却立刻被周尚景曲解了原意,变成了“毫无拒绝之意”、“迫切想要为陛下分忧”,顿时就让朱和坚再次坐蜡了。

这样一来,即使是以朱和坚的急智与敏锐,一时间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应对。

另一边,德庆皇帝原本已经逐渐平息的心中怒火,也是再次高涨了起来,只觉得周尚景彻底疯了,竟是处处与自己作对,难道周尚景就真不怕桌子掀翻了之后不得善终?

只是,周尚景的表态依然是滴水不漏,德庆皇帝一时间也寻不到发火的理由,只好是强忍怒火、另寻对策!

目前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满朝百官任何人敢接手宗室的烂摊子,生怕自己会惹上一身腥臊,皆是避之不及!

这般情况下,朱和坚似乎已经成了唯一的合适人选,德庆皇帝就算是想要反对周尚景的提议,也必须要另寻一个替代方案才能服众。

于是,德庆皇帝狠狠瞪了周尚景一眼之后,就把目光就转向了庙堂里的几位重臣,想要主动出击,迫使某位重臣出面接手调查宗室的事情,代替朱和坚抗下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这个黑锅。

有资格担当这般重任的大臣,除了周尚景刚才所提到的礼部与三法司的几位魁首之外,其实还有几位内阁辅臣也算是合适人选。

下意识的,德庆皇帝的目光首先停在了赵俊臣的身上——让赵俊臣背黑锅早已是成为了德庆皇帝的内心本能。

但很快的,德庆皇帝就轻轻摇头,认为赵俊臣不是合适的人选,因为赵俊臣曾经与太子朱和堉有过结盟,由他出面负责调查,只怕是各地宗室还会不服反弹,而且朝廷也需要赵俊臣留在京城中枢维系钱粮运转,脱不开身。

然后,德庆皇帝的目光又转向了阁老李和,此人乃是“周党”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