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邹应龙下午几乎是小丑似的逃出了经济大学堂。

原来两场演讲,其实是高徐夫妇送给嘉靖帝、送给大明、送给华夏的厚礼。

相关奏疏已经送抵京师了。

这样的神仙夫妻,还需要自己这个巡按御史来检查了。

摘句,律法文书。

还请东翁准许”

见老头言辞恳切,邹应龙也慢慢恢复了点信心。

这几天,去临安县的陆续回来,说了高翰文在临安搞的自愿申报田地一事。

万万没想到的是,好些士绅虽然不愿意,但申报的土地已经比之前留档杭州鱼鳞图册的土地面积还多了。

对于士绅为什么突然变老实了,这对于三位传统只善于与读书人打交道的书吏却有些琢磨不透了。

其实一开始也没这么配合,但自从临安县立起了一个大大的城门税关后,好些士绅才自愿多报土地。

说是后面全杭州甚至全浙江都要推行。

此外就是要统计两个数据:土地开发比例与地方土地开发能力。

说这个土地开发比例低、开发能力低的地方半年后统计完成就不再让兴办超十人以上作坊。

在农业薄弱的地方,尤其注意重农抑商。

现在卡着还没鸡飞狗跳关键在于很难确定县域总面积。

但哪怕如此,已经足以当临安的士绅老老实实一阵子了。

“嗯,你去绍兴。

问问你的那些绍兴师爷的同门同宗或者好友,看看这丈量土地一般都有哪些方法,我们确定下来就奏疏回去。”

邹应龙突然像是抓到救命稻草似的。

自己这个巡按御史可不能空着手回京师的,必须要抓到点把柄才行。

既然自己已经预感到高翰文有什么丈量土地的方法了,那就趁着现在还没公布赶紧当不知道,把内容做实交旨回京。

否则等过段时间,公布于众,难道要自己这个巡农的巡按御史不仅不查案反而上书夸他吗?

如果自己御史做到这份上,那基本就是真到头了,两边都不会有人瞧得上自己。

此外,为了避开王世贞这个自来熟,学堂是不能去了。

邹应龙干脆有拿着巡按御史的牌票去淳安、建德两县逛逛。

要是没有大问题似乎这段悲催的巡按御史生涯也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